2009-10-13 新浪北京

 

在台北感受上海風情

 

在台北市中心,有一條叫做衡陽路的馬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這裡就被稱為小上海,因為這裡有許多著名的上海老字號綢緞莊和旗袍店。

 

一根粉線,勾勒出身體的弧度,一把剪刀,裁剪出旗袍的別樣風韻。今年六十七歲的裁縫許榮一說,這一招一式都傳承于他的上海師傅,五十多年來,這裡的旗袍,一直有著濃郁的老上海風情。

 

在台灣著名文化人趙怡先生的記憶中,祖母和母親這兩代人,無論是正式場合,還是居家生活,旗袍都是最常見的穿著。而一些社會名流,更是對旗袍情有獨鍾。

下圖為許榮一(左)及師弟(右),旗袍手工傳承予上海師傅。
 

 

不只是旗袍

 

上海在台北留下的懷舊記憶,遠遠不只旗袍。衡陽路上的很多老字號,至今還打著1949年創立的金字招牌。當年,隨著國民黨政府遷往台灣的一些江浙滬人士,集中居住在衡陽路一帶,他們帶來的老上海的生活方式,和滲透在生活細節中的觀念思想,在當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六十年過去了,台灣社會經歷了巨變,但上海文化留下的印記還是俯拾皆是。

 

忘不了的上海口味

 

今年八十八歲的李唐老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台灣商人。1939年,台灣還在日據時期,18歲的李唐不願被日本人抓到南洋去做壯丁,離開家鄉台中縣,投奔上海做外貿經營的親戚。因為生意越做越大,他把妻子也接到了上海。1948年,他們唯一的兒子李芳政在如今的大名東路出生。1949年,李唐一家回到了台灣。

 

就像忘不了上海菜的口味,回到台灣的李唐夫婦,總是和兒孫們談起老上海的種種繁華景象。在李芳政的內心,對于父親念念不忘的上海,有著很多想象。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在隔絕近40年後,又可以往來了,70多歲的李唐決定帶著也人到中年的兒子回上海看一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浦東全面開發開放的大幕拉開,大批台商和李唐先生一樣,在情感和經濟雙重動力驅使下,來上海考察交流,尋求機會,其他各類民間交流也蓬勃興起。當年的浦東的這一片荒地,如今已經成為花園式的工廠。李唐父子在這里引進了上海第一條自動化冷凍食品生產線,和上海幾個知名品牌合作,共同開發大陸市場。

 

1995年,李家的第三代,李唐的孫子李怡憲大學畢業,也從台灣來到上海幫助打理家族生意。第二年,李家的第四代,李怡憲的女兒在上海出生,從此,李家十幾口人在上海四世同堂。

 

台灣的“上海熱”

 

在二十世紀90年代,上海和台灣,再次成為海峽兩岸關系最密切的城市。

 

近幾年,上海不僅出現台灣人聚居的社區,還出現他們自己編撰的內部雜志。《移居上海》以台灣人的視角,從住房、教育到醫療、娛樂,介紹上海生活的方方面面,8年下來,這本原本定位市民生活的雜志越來越有機會在上海採訪到台灣的各界名流。從台灣的政治人物,到演藝明星,以及文化界、宗教界的著名人士,8年來,《移居上海》的封面人物可謂星光熠熠。

 

2000年前後在台灣興起的“上海熱”,一直持續至今。對上海鐘情的早已不僅僅是李唐先生這一代和老上海有淵源的台灣人,而台灣的“上海熱”影響也已經擴展到上海周邊的城市圈,擴展到整個長三角地區。2008年底,兩岸實現大三通,一日生活圈讓滬台兩地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這種依存度更加凸顯了它的巨大優勢...........

 

更多請詳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9/1/1/1293613/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家小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