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出狀元 展現東方美的旗袍師傅 許榮一

撰文.攝影/吳立萍

201203小達文西封面  

每當有結婚喜慶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長輩婦女們穿著旗袍,好高貴啊!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在5、60年前,台灣的都市婦女非常流行穿旗袍,不是只有結婚的場合才穿。美麗的旗袍通常都是用訂做的,許榮一爺爺就是一位做旗袍的師傅,他從事這個行業已經50年了,見證了旗袍袍在台灣的發展歷史!

熬過艱苦的學徒生涯

許爺爺是雲林二崙鄉人,由於父親早逝,排行老大的他,必須和母親一起到田裡耕作,生活非常辛苦。

每逢過年過節,他看到那些去都市工作回來的村民,一個個容光煥發,就在心裡下定決心,將來也要到都市闖出一番天地,幫家裡改善環境。

18歲那年,他託親戚幫忙在台北找當學徒的機會。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廠組裝收音機,但是年輕的許爺爺覺得工作太輕鬆,什麼也學不到,只做了1個月就離開了。後來親戚介紹他到上海師傅的旗袍店裡當學徒。在這裡當學徒工作非常辛苦,每天早上起來要先幫師娘煮飯、打掃,10點以前將工具擺好,一切整理就序,等師父來工作。他在師父旁邊從基礎開始邊看邊學,一直要忙到凌晨5點才能休息。師父並不會主動教,而是要自己發問,許爺爺說,如果只是等待別人抓著你的手來學,那麼永遠都學不好。

許爺爺在這裡穩紮穩打累積了三年的學習基礎,終於學成「滿師」,成為手藝靈巧的師傅之後,才開始有薪水可以領。

旗袍曾風靡一時

旗袍原本是滿族人的傳統服裝,包括男裝和女裝。最早的旗袍是寬袖、沒有腰身的型式。隨著清朝滿族皇帝統治中國,也將他們的傳統服飾在中國流傳開來。在民國20、30年代,由於西方服飾流傳到中國,其中立體剪裁的做法影響了女裝旗袍的型式,於是女裝旗袍開始變得玲瓏有致。

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也將女裝旗袍的流行文化帶來台灣,在民國40~60年代之間,都市的婦女們都很喜歡穿旗袍,許爺爺說,當時的婦女不僅結婚要穿旗袍,每年的生日或者是搬新家、生小孩等要宴請親友,都會訂做一件新的旗袍。旗袍也被政府定為「國服」,政府官員的夫人接見外賓或是出國訪察時都會穿上,以表示隆重之意。在那個年代,旗袍的訂製量很大,當時台北最大的一間旗袍店就有40位師傅每天在趕工,許爺爺工作的店裡也有5、6位師傅,一位師傅平均要趕2件旗袍,才能夠應付源源不斷的訂單。

旗袍的流行熱潮,一直到民國60年以後逐漸消退。

許爺爺接手上海師傅的工具,和一位師弟一起繼續為老顧客們服務,因為與老顧多年建立的情誼實在割捨不下啊!許爺爺對自我的要求很高,顧客來拿旗袍會先試穿一下看看合不合身,還有沒有要改的地方。很多時候,顧客穿在身上覺得很滿意,但許爺爺以專業的眼光來看,可能還是會發現有不好的地方,他都會主要要求修改。就是這樣的堅持完美,所以許爺爺建立了好口碑,連觀光客都會慕名來找他做旗袍呢!

在傳統基礎上持續學習

這麼多年下來,流行服飾不斷的在轉變,但許爺爺仍然堅持傳統,因為他認為旗袍是一種藝術,有些東西可以隨時代改變,旗袍藝術卻不能變,就和國民20、30年代的款式一模一樣。

直到今天就連他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當年上海師傅傳下來的古董,包括特殊的廣東尺、這種尺上面沒有寫數字,多長多窄,看到刻度就知道;還有一種叫「燙凳」的工具,用來墊在布料底下將衣服燙平,功能類似現在的「燙馬」,他也自己做粉線包,粉線包把在手上,線一拉就沾了粉,將它彈在布料上做記號,比用手畫更直接更快,現在還會用傳統工具做旗袍的師傅已經很少見了,許爺爺的堅持,也為這項傳統手藝留下了見證。

不過,許爺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喔!曾經有位年輕的顧客請他做一件部份鏤空的旗袍,傳統的旗袍也有這種做法,但是這個顧客的布料不適合做鏤空,許爺爺想辦法克服困難,完成讓顧客滿意的旗袍。

許爺爺說,他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活到老學到老,很希望這番手藝將來有年輕人繼續接手傳承下去,但是學習的過程真的是非常辛苦,有人來跟他學手藝,因為吃不了苦而打退堂鼓。許爺爺要告訴小朋友,將來不管從事任何工作都一樣,如果害怕吃苦就不容易成功,苦盡甘來的滋味是很舙美的。他希望大家懂得欣賞傳統的美,也期待大家認真看待自己的工作,就能一件工作做到完美,你就成功了!

欲詳全文請購買小達文西第75期2012/03出版

謝謝您來看我們的媒體採訪紀錄,請您動動手指,為我們按個""!

arrow
arrow

    許家小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