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台北畫刊528期》腰肢擺擺人窈窕:榮一褀袍店

201201-528台北畫刊09.jpg201201-528台北畫刊12.jpg

201201-528台北畫刊10.jpg

201201-528台北畫刊11.jpg  

文/田梅紫 攝影/廖碩文

瞧!前頭幾位姑娘一襲合身無袖滑綢,走起路來小腰款擺,白軟手臂腴嫩顫顫,似是趕赴青春聚會那般歡快……旁側這位大媽身著略寬軟布衫,步伐略快,裙衩飄飄,依舊是端莊不慌亂。再說那路過的官夫人吧!足蹬三寸高跟鞋,鳳凰刺繡長袍服,威儀又婉約,迎接外賓不失禮。

這是民國40至60年的台北街景。很女性,很曲線,很含蓄古典,又有種說不出的嬌柔嫵媚,因為她們身上穿的,無不是長的、短的、絲綢的,棉布的……各式各樣的旗袍,尉為一股老上海的衣著時尚。

而在一襲襲衣衫背後,是旗袍師傅一雙雙忙碌的手,一如「榮一唐裝褀袍」這對師兄弟-許榮一與許義熇師傅,將四十多載的青春年少,密縫在一針一線之間,精繡在華美衣料之上。

201201-528台北畫刊05.jpg
圖為許榮一師傅侃侃而談他赴城市圓夢的歷程

鄉村少年的城市夢

許榮一師傅從雲林縣二崙鄉一座偏僻農村隻身來到台北。「那時鄉下生活困頓,加上看到家鄉人來台北都是衣錦還鄉,便想來這裡學個手藝!」他喟然說出民國40、50年代,貧困鄉村青年對繁華大城市的美好嚮往。

於是當年18歲,身為長男的他,遠赴台北依親,欲找產業一片榮景的西裝業或電器行做學徒,未料親戚僅熟識旗袍這一行,因緣際會下,他便拜一名上海師傅為師,也遇到合作大半輩子的夥伴-師弟許義熇。在那裡苦學三年多才出師,光是練習戴頂針拿針,就學了足足半個月!

201201-528台北畫刊01.jpg
圖為:專心縫製旗袍的許榮一師傅,投注的不僅是心力,也是四十年來的青春年少。

上海風潮,台北時尚

「我師傅的店在和平西路,那時除了在鋪子做生意,還要到博愛路的鼎新綢緞公司接工作。以前光是衡陽路這一帶,就有二十幾家布店,所以師傅家裡總是保持六到八個師傅,學徒則是一年一個。」有些緬懷地,這對師兄弟說 起當時真要忙起來,必須從早上10點做到隔天清晨5點的往事,很是痛苦,卻也快樂。

當時旗袍業是不錯的。早在民國20、30年,起源於上海的旗袍就十分風行,這股時尚衣著風亦隨國民政府吹來台灣,創造出民國40至50年的黃金時代。

「那時候台北市滿的女性都在穿旗袍,不只小姐出去玩會穿,太太買菜燒飯也穿,官夫人搬家、生日、結婚等各種請客場合還是穿。妳知道一名手腳快的師傅一天要做幾件嗎?兩件!而那時台北最大的旗袍店有四十個師傅和學徒,產量驚人!」說起昔日榮景,許榮一師傅很是想念,當時旗袍店以內江街最多,其他街巷中則零星散布幾間小店。

對於旗袍能如此盛行,偶像明星與官夫人的青睞也有推波助瀾之效。像民國72年,電影《太空仙女戀》(I Dream of Jeannie)女主角芭芭拉.伊頓(Barbara Eden)來台擔任金鐘獎嘉賓,就是找上他們製作旗袍;另如十幾年前中視劇場《姻緣花》裡女星陳莎莉的劇服、前駐哥斯大黎加共和國大使毛高文的夫人等,也都希望藉由這種充滿傳統風味的服飾,烘托名門閨秀的氣度。

201201-528台北畫刊02.jpg 201201-528台北畫刊03.jpg
左圖為:不少待嫁的新娘也時興量身訂做旗袍。
右圖,藉由立體剪裁與貼合布料,展現女性妖嬈柔美的身段。

走過那段谷底歲月

無奈時尚風向球素來轉得快,民國60年後訂單漸少,到了80幾年跌落谷底,撐不下去的上海師傅打包家當回了大陸,許榮一和許義熇師傅便承接師業,勉力支持至今。

「想當初師兄弟有十幾個,現在只剩我倆和另一個繼續堅持。我們也要養家活口,也曾想過轉行,但改行需要本錢哪……」許榮一師傅幽幽說出這段話,與這門手藝為伍半輩子,從黑髮做到白首,要轉行卻不成,怕是半受限於實,半出於割捨不下吧!

好在直到時代巨輪緩緩轉動,拜科技之賜,情況有了好轉。「四年前我們將資訊放上網,不得了,一堆人打電話來問!可能剛好遇上建國百年結婚潮,假日都沒得休。」目前雖然比繁盛時期還差些,但景況確實好上許多,客層也從以往的太太、婦人,到如今以年輕女性為主,且多半因訂製結婚禮服而來,有的甚至拿家傳旗袍來修改!

201201-528台北畫刊04.jpg
各色布料做成的旗袍各有特色,不足考驗師傅功力,也展現訂製人的服裝品味。

朝代更迭,衣隨人穿

至於旗袍為何叫作旗袍?許榮一師傅說,此款衣式為清朝旗人所穿,不分男女皆稱旗袍。隨著朝代更迭,式樣產生轉變:最初是無袖圓領長袍,次改為有袖,再其後才有高領,例如旗女穿的元寶領。

另外,傳統中國旗袍採平面裁法,即用一塊布製作而成,既寬鬆且無肩線及腰線;直到受西風影響,才將旗袍拆分出領子、袖子等區塊,女性妖嬈柔美的身段亦藉由立體剪裁與貼合布料襯托出來。

「很多人以為旗袍要極貼身才好看,可正因要凸顯曲線美,更重要的其實是遮掩缺點。例如腿粗腰細的體型,最好將腰部做得較大、腿部做得略窄,這樣才能將曲線拉得勻稱,可惜大家多半不能接受旗袍稍微寬鬆的意見。」許榮一師傅說明,旗袍雖大致形態已定,但細微處如袖長、裙長、衩高等,可依個人喜好與需求進行調整,他建議從年紀、場合及季節來判斷。

像年輕人穿無袖比有袖更顯青春,千萬別因在意「蝴蝶袖」而干擾決定;長裙適合正式晚宴,穿於日常生活則過於隆重也不便;開衩後收窄的小下襬較顯瘦,亦有使雙腿修長的視覺效果!

201201-528台北畫刊06.jpg 201201-528台北畫刊07.jpg
花扣不只裝飾,亦有實質功能。
許榮一師傅至今仍堅持以手工縫製滾邊,嚴格控管精細品質。

一門手藝,一生堅持

關於旗袍好壞又該如何判斷呢?「一件衣服好不好,光看它掛起來的樣子就知道!」許榮一師傅大方分享,順不順、挺不挺、開衩處是否太緊或太鬆等,皆是細看師傅功力及用心所在。

「教會人做旗袍很簡單,但要做得好,難!」他正色道,即使是同一尺寸和式樣,不同師傅做起來仍是兩種樣子。例如一件訂作服雖前後襬長度相同,但許多人穿起來都會呈現前短後長的狀況,那是因為每個人的體態有別,製衣師傅必須仔細觀察,進而想出解決之道。

「現在很多旗袍拉鍊都縫在背後,滾邊等工序也多用機器車線,這樣一來省時,二來省工。可其實正統旗袍,拉練應該做於側邊腋下,花扣也有實質功能,而非只是裝飾。」許榮一師傅略帶感歎,這一針一線的扎實手工,怕是沒幾人做得來,因為其中工夫又多且細。「我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總把它當成藝術品來琢磨,情願少賺錢,也要讓客人穿得滿意。」

這樣的簡單信念,亦為許多工匠藝師的寫照:守著一門手藝,換得全家溫飽、顧客滿意,其他的,真是沒想太多。當「速成文化」、「多元發展」的時代浪潮滔滔拍襲,需要光陰雕琢的老行業便註定落沒,猶如許榮一師傅喃喃叨念的,只要有人想學,他就教,只為把這門文化技藝傳承下去,可光是「打基礎」學基本功這關,多少年輕人學不到家就打退堂鼓了!

舞台劇《京戲啟示錄》裡有段台詞是這麼說的:「人,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對照許師傅這一輩人,再細細想來,真是令人感觸格外深刻。

201201-528台北畫刊08.jpg
許榮一師傅製作旗袍的工具,左上方鐵盒裡為縫線用來保護手指的頂針。
右下方三個紅色布袋則是粉線袋,以沾滿粉的縫線彈出尺寸和樣式,也就是製版。
 

對花工夫

說到旗袍的製作過程,值得一提的就屬「對花」這項工夫。所謂對花,是指布面裝飾圖樣被剪破來滾邊或縫扣,但兩側最好能對成一完整花色,以求美觀,此做法非常花布料和心力。

「至於縫製一件旗袍所需時間多寡,便得看料子了,布料較硬好做不好穿,僅需12小時就能完工;布料越軟則好穿不好做,有時得花上3天!」許榮一師傅搖頭笑說,這些工序講來都很快,但做起來可不簡單。

旗袍小典

或許你會感到疑惑,為何「榮一唐裝旗袍」不用「旗」字?據許榮一師傅考證,民國政府來台後明訂長袍馬掛為男性國服,旗袍外再添一件外套則是女性國服,因此在民國63年,台北市旗袍業成立研究會時,建議內政部改「旗」為「褀」,表示吉祥、幸福、安泰之意,亦獲得採用。所以師傅可是「於史有據」才取這個名字!

榮一唐裝旗袍
地址:博愛路122號六樓之二
電話:23613336

謝謝您觀看此篇文章,也勞煩您動動手指,幫我們的文章按個””哦!

arrow
arrow

    許家小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