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旗袍最能凸顯東方女性之美,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起源上海再來到台灣,帶您來看看這一位是製作旗袍已經有五十年經驗的老師傅,他­的裁縫室裡有自製的燙板還有粉線袋。
金黃色絲緞綢、牡丹花朵喜氣吉祥!粉線袋開始一條條彈出一身好曲線。
旗袍師傅許義熇:旗袍一定要合身,該打的摺一定要打起來,樣子就會突顯出來。
旗袍師傅握在手裡的一根粉線展現出道地的上海味,少了印尺支撐卻精準在布上畫出女人身體的弧度,也創造旗袍媚力。
旗袍師傅許榮一:花,一破的話,我們就要把它補救起來,你看像這個,這個對起來就變成一個圓。
去了花辨的梅花,領口處要算的剛剛好,接合起來成了完整的梅蘭竹菊,高難度的對花讓旗袍有了活力。
三位上海、台灣二代旗袍師傅再度聚首,見證過一百年的旗袍史,八十八歲退休老師傅,做旗袍的手藝,曾經在60年前見證過繁華的上­海灘。
旗袍師傅陳金生:差不多名人,舞女也好、夫人也好,都是穿旗袍比較多,因為旗袍的剪裁讓身材顯得很漂亮。
旗袍做為女性標誌,其實更早應該追溯到宋家三姐妹,照片中的三姐妹穿著合身旗袍,展現出雍容華貴的氣息,帶動了旗袍風潮,194­0年開始,上海、香港到台灣拿下金馬獎的李麗華還有知名影歌星夏后蘭,都找過陳師傅做旗袍。
旗袍師傅陳金生:馬書林太太、還有那個郝伯村太太。
傳到了六十七歲的許師傅這一代,旗袍展現女人身形,藏在服貼曲線下的溫順,千嬌百媚、姿態萬千,多一分嫌輕浮,少一分就失了風味­。
民眾沈小姐:他可以量到你就是完完整整您的一個尺寸,然後你只要穿上去,就是它。
旗袍的興盛,許師傅看的最深刻。民國五十年,在博愛路上的布行光是從衡陽路到武昌街這一小路段就有十多家。
旗袍師傅許榮一:那個時候的布店營業時間早上十點到晚上十一點半才打烊,中間這段時間的話,可以說是人都擠得滿滿的。
上海、台灣濃縮移民背景,時代變遷,說的言語變了,穿旗袍的風尚也不同,但不變的還有第一代傳下來的老燙板。圈圈的燙板用的是牛­奶鐵罐自製而成,因為面積小特別適合用在凹凸不平的領口處。沒有數字的竹尺是一脈相承八十年是裁量衣服粗細活的結晶。
台灣僅存的上海老師傅訂製旗袍,僅管都七、八十歲了,拿起針線卻依希他們曾經為旗袍創造的風華歲月。
GTV新聞台 楊淑伶、賴昱愷特別報導

 

 

arrow
arrow

    許家小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