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00102三立專訪03 1000102三立專訪02

1920年代為背景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故事場景是在中國江南一帶,不過當時喜慶的穿著習俗一樣反應在民國初年的台灣社會。

傳統新娘的鳳冠霞披,其實是古代官夫人的衣著,平民女子必須等到出閣那天才能夠如此打扮,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男子剪掉長髮,女子告別纏足,西化的影響越來越深,首先闖進台灣婚禮的就是白色頭紗。

1930年代紅遍中國的默劇女演員阮玲玉,在電影「神女」演出風塵女子的扮相,就是一身剪裁合身的旗袍,不過旗袍並非只是出現在中國的聲色場所,事實上旗袍在一般民間,包括當時的台灣社會也廣為流行。

許榮一師傅:「梅、蘭、竹、菊」。

受到上海影響,台灣旗袍也從較素雅的款式,流行起梅、蘭、竹、菊與龍鳳的圖案元素。30年代婦女的日常衣著甚至已常見到喇叭袖,這股風潮也吹到了傳統的新娘禮服上。

1000102三立專訪01
30年代婦女的日常衣著甚至已常見到喇叭袖

但同時在1930年代初期,看到日本人穿白紗禮服結婚,台灣女性也想追趕流行腳步,可是白紗顏色嚴重挑戰台灣禁忌,因此粉紅色禮服反倒引領潮流,成為過度時期的代表。

1941年的這張老相片,若不是男女主角都穿戴白手套,根本看不出這是一對新人的合影,因為1936年日本開始對台推行皇民化運動,不僅婚禮衣著改變,還得移轉到神社完成終身大事。

在日治的後半時期,白紗是上流階層的專利,平民是穿不起的。國民政府接管後,台灣百姓的婚禮就像悲情城市裡的這一幕,長到拖地的頭紗底下,是洋裝取代了和服燈籠褲,隨著台灣光復新氣象的到來,西式白紗也漸漸熬出頭,50年代大膨裙更是蔚為風尚。

僅管白紗開始普遍,但一度被打壓的旗袍,也沒有被遺忘。光復後旗袍的樣式也更加多樣美麗。60年代開始,無袖或即膝的短旗袍紛紛出籠,同時期的香港電影,也展現出新式旗袍媚力。

許榮一師傅:「大部份都是這種繡花、不然就是繡亮片;那個時候大部份的新娘都是要這種繡花跟繡珠子,像這些不管是線繡的也好或繡銖片的也好,或是銖片加上絲絨花也好,在民國50年左右,像這類的料子對新娘子是相當討喜的。」

70年代後,白紗可說在台灣婚禮獨佔熬頭了!新嫁娘未必會穿上古典美的中式旗袍,但換上大膨裙的美麗白紗,幾乎是每個新娘的夢想。台灣後來更進一步衍生了婚紗外拍文化。

隨著日本來台殖民,西式白紗悄悄扣關,最近揭開了漫長的紅白大戰,歷經了與台灣傳統觀念不斷過招後,白紗禮服終於顛覆鳳冠馬袍,見證台灣的變遷,也寫下新一頁的婚紗史。


看不到請點:http://www.youtube.com/watch?v=X1Z685d3xZg
更多影音請看Youtub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家小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