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色‧戒」,讓民國初年上海女子穿著旗袍的窈窕形象再次展現;旗袍從上海到台灣,曾經是穿在官夫人身上,具有政治語言的表徵,然而卻也經過一段它的興衰,就連當年從上海來台的8、90歲老師傅,現在都退休,新聞念真情這次特別尋找到3位老師傅,藉由他們說一段旗袍興衰的故事。

TVBS╱徐沛緹 2007-10-08

聽到九十歲的金師傅,用濃濃的上海口音,重現量身做旗袍,他曾在六十年前,見證過繁華上海灘,滿街女子的旗袍風情。直到旗袍跟著歲月,悄然渡過。

記者:「那個釦子不用做嗎?」:「這裡喔,不用,這樣就好。」

三位上海、台灣,兩代旗袍師傅,這樣的聚首,要不是為了這一段曾經見證過的旗袍史,想看九十歲退休的老師傅再做針線活,這段往日時光,才能難得在今日重現。做旗袍的手藝,傳到了許師父這一代,六十五歲的他傳承上海旗袍技藝,但他用的言語,說明時代變了,穿旗袍的風尚,也變了。

退休上海旗袍師傅金師傅:「沒有人穿了,第一個李登輝的太太穿洋裝了,第二個陳水扁的太太穿洋裝了,現在,其他的大官太太都是洋裝。」

旗袍展現女人身型,藏在服貼曲線下的溫順,多一分嫌輕浮,少一分失了風味,裁縫師的眼,要像能一眼掃描出身材的X光機,還要為女子隱藏住不適合的。旗袍師傅許榮一:「駝背的人,這個也不好做,這個肚子大出來的人,這種樣子也不好做。」

旗袍師傅讓每個女子更濃纖合度的秘密,在裁減之前的技術,他們靠的不像西洋裁縫,用長尺衡量、粉餅畫記,一切都是那麼有憑有據的科學,旗袍師傅,握在手裡的一根粉線,沒有硬尺支撐的力量,卻要精準的在布上,畫出女人身體的弧度,這個彎曲的弧度,創造出旗袍的魅力。

退休上海旗袍師傅陳師父:「這件就是少女,少女裝袖子,短袖,這個旗袍是上海,那個流行叫夫人裝,七分袖。 這一件、這一件都是中年以上人穿的。」

八十好幾的陳師傅,當年從上海、香港到台灣,官夫人、影歌星、中國小姐、空中小姐,都找過他做旗袍。陳師父:「30年到40年,那個旗袍台灣最流行、香港流行,先上海到香港再到台灣。不管是夫人也好、歌女也好、跳舞女也好,都喜歡穿旗袍。台灣由38年開始一直紅,紅到50年、60年那個時間,那個時候旗袍是最流行的。」

就在台灣旗袍最流行的50年代,鄉下小子許榮一遇到了上海來台的裁縫師,做旗袍,從此在他生命裡生了根。旗袍的興盛,他看得最深刻。許師傅:「那個時候最大的,最大的光是做旗袍的裁縫店,裡面有差不多40個左右的旗袍師傅,你看那個時候旗袍有多盛行,那個時候有官夫人,臨時要參加一個國宴啦或者什麼宴會,她需要的話,她當然就樣來趕工囉。」

民國50年,旗袍在台灣,從達官顯貴到普通人家,充滿了濃縮的移民背景,是民國50年台灣的政治語言也是流行。金師傅:「總統府、外交部,那個時候到外交部,不管外國人來都要做旗袍,直到西風東漸,直到台灣重新尋找自己的語言,旗袍出現在重大場合,機會少了。」

許師傅:「那改良式的,像這個腰啊稍微寬一點,沒有這樣曲線,沒有這樣有曲線,沒有這樣有美感,改良式的後面要用拉鍊。」

改良式旗袍不比傳統旗袍,講究的開襟、包扣和盤花,它像是為時代,解放了腰身束縛,也解放了政治思潮。如今再看到,台灣僅存的上海老師傅定製旗袍,當年在繁華上海,忙著為太太小姐們,做旗袍的老師傅,早已在台灣退休,儘管高齡八、九十的他們,再拿起針線,依稀留下六十年前,他們為旗袍創造的風華。金師傅:「到現在落寞了,旗袍做的人也少了,像我們現在這個年齡是第一代,他們第二代下面就沒人了。」

而見證台灣旗袍流行的這一段,上海旗袍的第二代傳人許師傅,雖傳承下旗袍的技藝,卻抵擋不住五十年來,旗袍市場在台灣,消退九成的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家小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